跳到主內容

領導與「器識」

領導與「器識」

領導與「器識」
《資治通鑑》有云:「士之致遠,當先器識而後才藝」。所謂「器」,是指格局與包容力;「識」,則是洞察與判斷力。而器識之養,是卓越領導者的根本,不僅仰賴知識與經驗的積累,更須不斷提煉,從中體悟根本智慧與大道。

「器識」是現代很少應用的古詞,《晉書》:「器識弘曠,時人罕能測之。」《周史》:「若不采其言而觀其行,審其意而察其忠,則何以見器識之淺深,知任用之當否?」《資治通鑑》:「士之致遠,當先器識而後才藝」。十多年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將「器識」列為選接班人的關鍵要素,經媒體報導才引起台灣企業界重視,他說:「三分之一看專業,三分之二看器識。」「器是格局與包容力,識是洞察與判斷力。」

「器」的關鍵在於「大」,「大器」不只是有形的大,就如一件精緻藝術極品所承載的內涵是無形的大,卓越領袖的「大器」,指其視野、格局、智慧,具廣度、高度、深度,由內而外自然散發出的氣質,不僅兼俱賢與能,還有統觀全局、運籌帷幄、兼善天下的綜合能力。

南懷瑾《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》說:「器識不足而居高位,如童子操巨刃,未有不傷己傷人者」,他提出通過禪修與讀史可拓展「心量之器」與「歷史之識」。

老子曰「大器晚成」,孔子曰「君子不器」

「大器晚成」指其養成時間長久,也意味其中的複雜與艱難。王弼本《道德經》的出土,發現更早版本應是「大器免成」,「免」字把器皿的形狀容量用途從有形變成無形,靜態轉為動態,更符合老子「無為」的精神。「君子不器」跟「大器免成」,是互相呼應的相通大道,君子為大器,不像一般器具只有專門用途,而是不設限、不受限,大而化之,靈活變通。

如習武之極,不受限於某門派、某招式,而能出手成招,無招勝有招;如習文之巔,不受限於某文風、某文體,超脫八股匠氣之形,渾然天成,脫穎而出。老子說「無為而無不為、無用之用方為大用」,說的也是這種無形勝有形,能自然從容應對各種動態無常的現實情境的智慧。

專才與通才

「專才」很具體,比較容易評核及培育,也比較容易呈現其價值和投資回報,以致人們普遍重視專才多於通才。其實除了萬事通而不精的「一般通才」,還有既專且通的「頂級通才」。把通才當成一種更高階的專門人才,修練成淵博又精深,不只專於術,更能道術結合,博學而篤行,才能成就卓越領袖的「器識」。

老子曰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,「器識」的養育不只要靠加法,持續累積知識和經驗,更難的是靠減法不斷提煉,悟出根本智慧與大道。修練過程要重視「晚成」,即其養成更長久,過程更復雜,成功概率也更低、更難預測;也要重視「免成」和「不器」,即不拘一格、融會貫通,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覺察能力。

儒家的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;知行合一」;佛家的「無所住而生其心;自覺,覺他,覺行圓滿」;道家的「知不知上,不知知病;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」都是有益於領導者修練「器識」的心法。